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互联网应用对育人成效有重要影响。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以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使用观为理论基础,以中国共产党技术使用经验为实践基础,是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引领下,关于互联网应用与人的发展的深度探索。信息化时代,西方意识形态线上入侵愈发频繁,育人形势更加复杂。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创新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善用互联网技术,以“铸魂”为网络应用之旨,以“育人”为网络应用之要。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为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应用“因何应用”“为谁应用”“如何应用”“以何为要”等问题指明方向。研究阐发习近平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对提升信息化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互联网应用 技术使用 铸魂育人
习近平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文中简称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问题,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系列重要讲话中明确指出“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与“青年成长成才”“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辩证关系。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1思政教育的创新性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应用的支撑,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是“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2)2的重要措施。虽然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论述散见于以上讲话中,但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重要性已在系列重要讲话中得以揭示。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因何应用”“为谁应用”“如何应用”“以何为要”等问题构成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目前学界关于习近平网络强国战略、网络文明建设、习近平关于青年工作、关于教育工作的研究成果颇多,但对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少。从生成逻辑、问题指向、价值旨归等角度研究阐释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对新时代创新思政教育、培养时代新人、实现强国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
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本质上是技术使用问题,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应用互联网技术、优化教育效果的实践,是信息化时代下互联网技术与思政教育的双向互动。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使用观为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技术使用经验为其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新时代网络强国、教育强国的目标则是其形成的现实基础。
(一)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使用观
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使用观为习近平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奠定重要理论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技术使用观是在社会两极分化愈发严重、技术价值背离人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指出,“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生成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1)3。人的本质力量的不断延伸使得科学技术得以产生,科学技术又以其自身发展创造巨大的生产力,造福人类社会,这是技术使用的应有价值。然而,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逐利性使得技术价值日益扭曲,科学技术逐渐脱离人类自身发展需要,“呈现出科技与劳动相分离的‘二元’社会实践特征”(2)4,成为压榨人类劳动、异化社会关系的元凶。马克思直言,“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3)5。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马克思观察到技术使用似乎不再服务于人,而是成为剥削压榨劳动者的工具,成为“异己”的社会力量。技术使用的异化使得马克思和恩格斯反思技术使用的价值遵循。换而言之,技术使用的核心问题在于技术使用的价值遵循,技术使用必须明确技术使用“为了谁”“怎样使用”以及“使用范围”等价值性问题。
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技术使用的应有价值。技术使用为何成为“异己”的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技术使用偏离“以人为本”的价值限度。马克思和恩格斯站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展开历史唯物主义批判。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这里有一件可以作为我们19世纪特征的伟大事实”(1)6,一方面是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工业和科学的力量,另一方面是显露出远超罗马帝国末期的衰颓现象,这种并存现象是矛盾的。马克思和恩格斯进一步指出这种矛盾,“机器具有减少人类劳动和使劳动更有成效的神奇力量,然而却引起了饥饿和过度的疲劳。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2)7。不过,技术本身不是资本主义社会出现某种颓败现象的根本原因。技术的创新与使用在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改变社会运输、通讯、交往方式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成为人类通往“自由王国”的重要基础。马克思进一步指出,技术异化并非不可解决、不可避免,技术价值的实现关键在于人类如何使用科学技术。“技术具有了积极的价值负载性”(3)8,技术使用与人的发展应该具有一致性。实质上,人类解放的真正实现离不开技术使用的强大推力。社会生产的极大丰盈是人类到达“自由王国”的物质基础,科学技术作为“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4)9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打开了通道,恰当的科学技术使用能够从根本上解放人类。易言之,离开了技术的发展进步与合理性使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会缺少实现途径。在这个意义上,技术使用与人的发展是同向而行的,技术使用应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价值原则。
(二)实践基础:中国共产党技术使用经验
科技用以“兴国”“强国”是中国共产党技术使用的基本价值指向。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科技兴国、科技强国,从革命战争年代到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始终将“兴国”“强国”作为技术使用的最高价值实现,将满足人民发展需要作为技术使用的基本价值遵循。百年来中国共产党的技术使用经验成为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的坚实实践基础。
促进国家强盛和满足人民发展需要是中国共产党技术使用的核心要义。延安时期,陕甘宁边区开展自然科学运动,毛泽东强调运用科学技术,大力建设自己的工业体系,以满足陕甘宁边区人民发展的需要。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础是机器……由农业基础到工业基础,正是我们革命的任务”(5)10。为了更好地应用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生产发展,毛泽东勉励全体党员重视技术工作,鼓励革命青年“潜心多习自然科学”(6)11,号召技术干部回归生产本行。在技术发展与使用方面,党中央以诚挚之心广泛延揽党外技术人才,推动技术研究。一方面,1941年《解放日报》连续发表《论经济与技术工作》《欢迎科学艺术人才》《提倡自然科学》等多篇社论,吸引技术人才扎根陕甘宁边区。另一方面,党中央专门召开技术干部座谈会,关心技术研究发展与现实使用相关问题。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做出“向科学进军”的重要战略决策,强调要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其后我国制定了《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1)12和《1963—1972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13,并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从而在两极格局下增强了维护国家安全的能力。邓小平高度重视以科学技术赋能经济发展,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14,要积极应对新技术革命,以适应时代发展。20世纪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尚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晚,水平低,产业化程度低,互联网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与此同时,西方国家长期垄断核心技术,大行科技霸权主义。为了维护我国信息网络安全,助推经济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对信息技术的需要,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决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4)15,以科技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江泽民关于网络技术使用的重要论述汇编于《论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发展》一书,其核心观点在于积极应用互联网技术助推产业升级、政府服务、文化创新、教育发展等。(5)16胡锦涛也指出:“我们必须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6)17纵观党的百年发展历程,党始终将科学技术发展进步作为实现国家独立富强的着力点,始终明确技术使用的核心价值在于为人民发展服务,始终以技术促发展,满足人民发展新需要。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精神实质也在于此。
(三)现实基础: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
网络强国、教育强国既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手段、方式,又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有内容。互联网技术作为现代化发展的重头戏、主引擎,已经渗透融入社会发展全过程。习近平指出:“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住了时代主动权。”(7)18信息化浪潮下,互联网技术与区块链、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紧密结合,不断重塑社会生活面貌、文化样态、交往方式,因此“我们对现代技术价值的理解也不能是柏拉图式的”(1)19。无论是顺应信息化时代发展、应对国际竞争,还是掌握网络意识形态主导权、满足人民生产生活需要,都要求用好互联网技术,使互联网技术充分发挥驱动引领作用。
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下推进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育领域内的应用恰逢其时。互联网技术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技术支撑,思政教育则是其信念滋养、理想熏陶;互联网技术能够助发展、补短板,思政教育则能铸魂育人、固本培元。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技术引领与信念保障不仅缺一不可,而且互为表里。“互联网”与“思政教育”的结合催生出了“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问题,其本质是技术使用与人的发展问题。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回应了信息化时代的育人要求,以互联网技术应用赋能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当前,互联网技术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生态等领域的赋能作用愈发凸显,技术底色、科技赋能成为现代化发展的重要基因。互联网技术不仅赋能社会各领域,更深刻影响青年发展方向。互联网是青年群体生存发展的重要空间,给予广大青年发展的资源、机会和舞台,青年群体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交融要求思政教育善用互联网。互联网在思政教育领域内的应用需要明确“因何应用”“为谁应用”“如何应用”“以何为要”等重要问题,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则为这些问题的解答提供了方向引领。
二、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的问题指向
在思政教育领域探究互联网应用问题,本质上是为了回应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以技术之优能优效推动强国与育人事业并举。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创新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等相关问题,都迫切要求在思政教育领域善用互联网技术。
(一)深入回答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的问题
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持续受到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渗透,主流价值受到猛烈冲击。从形式上来看,“历史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消费主义”“普世价值”等思潮在网络空间甚嚣尘上。这些思想往往经由西式话语的包装,以“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样态,在网络空间大肆传播,看似“正义”的话语往往具有“洗脑”“同化”的功能。在“自由”“民主”的幌子下,实质是双标盛行、文化霸权,是通过西方价值观腐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从方式上来看,“线上”“线下”相结合已成为西方国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新特点。依托互联网,西方国家长期、持续、稳定、高频、广泛地歪曲中国发生的历史事件和重要活动。西方媒体往往打着“人权”“民主”“自由”“平等”的幌子,歪曲基本史实,借助所谓“热点事件”大搞噱头,以此来丑化政府行为、否定党的领导、妖魔化中国形象。习近平指出:“对一般性争论和模糊认识,不能靠行政、法律手段解决,而是要靠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靠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1)20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正是以“教育”和“技术”为切入点,以教育明辨真理,以技术助力传播,推动思政教育在社会空间广泛凝聚共识,从而更好地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斗争攻坚战,彰显时代价值,引领道德风尚。
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是为了更好地解决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问题。当前,网络空间内非主流意识形态愈发侵占主流意识形态生存空间。一方面,非主流意识形态在“线上”广泛传播。随着自媒体、融媒体、全媒体的深度发展,非主流意识形态的传播门槛越来越低,传播方式更加便捷,网络空间内容愈发复杂化、多元化,主流价值受到非主流价值的猛烈挤压。习近平指出:“网络空间情况复杂,主流当然是好的,但也有很多杂音噪音,甚至有很多负面言论。这个战场很重要,对青年人影响很大。”(2)21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需要审时度势,精准对焦,精准发力,引导网络舆论,批驳错误思想,弘扬主流价值,使网络空间风清气正。另一方面,网络空间主流价值影响效度愈发碎片化。信息网络时代,微博、微信、B站、抖音等网络平台日益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主要聚居地。多渠道、多方式、多载体,碎片化、片面化、兴趣化成为人民群众获取资讯、了解外部世界的新特点,主流价值日益被娱乐生活切割。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需要以问题为靶向,踩准突破口,牵住牛鼻子,从人民群众疑惑入手,深入回应人民关切,引发人民群众价值共鸣。
总之,“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22是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重要目标。在复杂多变的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思政教育需要深入思考如何善用互联网,如何以精准有效的互联网应用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增值赋能,从而引导人民群众自觉摒弃西方文化糟粕,辩证看待非主流价值,自觉接受主流价值熏陶,客观全面认识外部世界。
(二)深入回答思政教育创新的问题
大思政课需要依托互联网探索更为灵活有效的教育方式。思政课作为思政教育有效开展的主要方式,长久以来面临由学校课堂向社会空间延伸转换不充分的问题。习近平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4)23互联网技术的合理应用是善用大思政课的重要武器。大思政课不仅以学校课堂为主阵地,更以社会空间为大舞台。一方面,从课堂教学来看,枯燥的内容说教、照本宣科式授课方式已经不能吸引青年学生,传统的灌输、说教式的思政教育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广大学生期待更新颖、更生动、更优质的思政内容。学生期待思政教育更有效地利用互联网,给予学生更优质的课堂体验。习近平指出:“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值得肯定和鼓励。”(1)24大思政课的创新需要以互联网应用为基底,创造性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互联网应用不断赋能思政教育。另一方面,在思政课由课堂向社会延展的过程中,思政课必然需要更灵活多样的教育方式。大思政课面对的受教育者年龄层次更加多元、思想水平更具差异、价值理念各不相同。多样态、多背景、多信仰的目标人群愈发增加了思政教育的难度。推动大思政课不断融入社会生活需要思政教育用好互联网,利用互联网技术充分激发教育要素,不断创新课程形态。
思政教育的创新需要善用互联网,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满足人民群众新期待。在意识形态斗争更为激烈的当代社会,面对西方国家的抹黑、责难,人民群众期待更有力的中国表达,期待更鲜活的中国故事。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手段,能够为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简言之,讲好中国故事,不仅需要广大思政教育者怀有家国情怀,更需要思政教育创造性应用互联网,创新思政教育表达方式。社会信息化已成为思政教育发展的大环境,思政教育对象主要为“网络原住民”的青年群体,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日益成为思政教育重要介体。教育环境的新变化、教育对象的新特点、教育技术的新发展都呼唤更新颖和更生动的思政教育。习近平指出,思政教育不能“照本宣科、应付差事”(2)25。思政教育不断创新的问题要求思政教育依托互联网,以优秀文化为重要资源,以社会时事为鲜活素材,与现实对话,与人民互动,通过理论与实践、体验与感悟,实现文以化人、情以动人的育人功能。
(三)深入回答时代新人培育的问题
进入信息化时代后,育人形势更加复杂。一方面,从教育对象来看,思政教育对象具有“生活网络化”的新特点。青年群体是思政教育的主要对象,身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与网络世界紧密融合。青年群体对互联网具有天然亲切感,互联网应用已成为青年群体交往互动、表达思想、社会参与的主渠道。复杂多变的网络空间不断塑造青年群体的生活形态、发展模式、文化方式。目前,互联网空间尚存在一些“杂音”“噪音”,这对以网络交往互动为主要生活方式的青年群体具有很大影响。另一方面,从育人环境来看,社会信息化使思政教育环境愈发多元。其中,文化环境对青年群体影响最大,“泛娱乐”“泛文化”等现象愈发影响思政教育育人成效。习近平指出:“青年一代更是成为网络文艺的主要受众。网络文艺既有蓬勃发展、充满活力的一面,也有野蛮生长、良莠不齐的一面。”(1)26在人人都是“UP主”的网络时代,低品质文化产品愈发泛滥。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哗众取宠的选秀节目、夸张媚俗的网络直播营造了一种“娱乐至死”的文化氛围,文化与娱乐的界限逐渐模糊。种种“假文化”产品的主要目标人群正是青年群体,“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扭曲价值观裹挟在娱乐产品的外衣下,悄然腐蚀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
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要求思政教育善用互联网。时代新人是现代化强国的参与者、建设者、开拓者,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秉持立德树人的宗旨,自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下兴贤育才。在思政教育领域应用互联网,一方面是适应教育对象新特点,回应教育对象新要求,另一方面也是立足时代需要,回应时代挑战,以技术赋能人才培育。习近平指出:“学生经常会把国外的事情同国内的情况联系起来,这个过程就会产生一些疑惑。”(2)27信息化时代,学生了解国内外情况的途径更为便捷,思政教育面临更复杂、更多元的环境,西方价值观念常常进入学生视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立足时代需要,扎根中国大地,在中外对比中引导时代新人充分了解世情、国情。
三、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的价值旨归
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需要明确“为谁应用”“以何为要”等价值性问题。这不仅是创新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的需要,也是为实现强国目标助力添彩的需要。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从“铸魂”“育人”两方面为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指引方向,是思政教育应对挑战、创新发展的指示器。
(一)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旨在铸魂
铸魂是强国的精神之基,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符合人民群众审美趣味的思政教育,激发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追求,凝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主义的价值认同,从而立根铸魂,在学习体验中坚定信仰。习近平指出:“办好思政课,就是要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3)28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以铸魂为网络应用之旨,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领导,培养听党话、跟党走、勇担时代大任的时代新人。
中国共产党是实现强国目标的中流砥柱,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铸牢党魂。习近平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1)29当前,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掌握网络意识形态话语权,创新思政教育,培育时代新人,都要求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信党爱党是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应有的价值导向。互联网应用目前更多的是在“法律”“道德”“促发展”“强经济”等原则下进行的。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应在此基础上有更高的要求。思政教育的互联网应用具引领意识形态、培养时代新人的独特任务,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以坚持党的领导为基本价值准则,在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应用互联网技术,服务于新时代青年成长成才。因此,在思政教育中应用互联网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中国的故事、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确保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既有技术底色,又有红色基因。一方面,技术底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是开拓创新的时代,新时代思政教育不能够墨守成规、故步自封,而要善假于物、守正创新,要自觉主动融合新技术,用好新技术,以精准有效的互联网应用推动思政教育迈向新台阶。另一方面,红色基因是思政教育的本色。党自成立以来就特别重视思政教育,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时期,始终积极主动开展思政教育。新时代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传统,永葆本色,实现技术创新使用与中国精神涵育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二)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在育人
立德树人是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本质要求。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科学、精准、有效地应用互联网,处理好“度”“精”“效”的关系,充分激发思政教育的活力、生命力、亲和力,让学生爱听、爱看、爱学、爱讲,从而在思政教育中产生共鸣、激发斗志、激扬情感。
首先,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科学应用互联网技术。科学应用互联网,实质上涉及技术使用的“度”的问题,即互联网技术的使用要最大限度为受教育者服务,而不能为了技术而技术,其本质是要处理好“为谁应用”的问题。习近平强调:“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2)30人才是实现强国目标最具活力的因素,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原则,以立德树人为网络应用之要。青年是实现强国目标的主力军,青年之实践不断塑造今日之中国。习近平对青年群体提出殷切期望,“勤学、修德、明辨、笃实”(3)31,“爱国、励志、求真、力行”(4)32。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承担兴贤育才之使命,厚植广大青年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广大青年不断成长成才。简言之,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服务于学生成长成才需要,服务于思政教育育人目标,在思政教育中创造性应用互联网,培养符合时代需要的英才。
其次,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精准应用互联网技术。精准应用重在“精准”,指的是互联网技术在思政教育活动中的精准对焦、精准发力、精准转化、精准育人,是互联网技术与思政育人的有效互动衔接,其实质是技术使用与育人目标的协调统一。习近平指出:“做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管好课堂,也要管好课外,既要管好网下,也要管好网上。”(1)26当前,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育人功能已初显成效,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亟须解决,如应用互联网育人成效不足、应用互联网协同育人体系尚不成熟、社会各界给予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支持尚不充足等。种种现实问题要求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以“育人”为本,精准施策,实现思政教育与互联网应用双向联通、合力育人,打好组合拳,弹好协奏曲,增强思政教育的活力、生命力。
最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有效应用重在“效”,既指互联网技术的有效使用,又指思政教育成效。思政教育应用互联网要充分激发“思政教育”和“互联网”两者的活力、生命力,以互联网技术增值赋能,以思政教育铸魂育人。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思政教育的开展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持,思政教育要创造性应用互联网,借助互联网技术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紧跟时代。大思政课环境下,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要防止形式主义,这要求思政教育有效应用互联网技术,使思政教育内容深入人心。共青团中央的“青年大学习”即为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的有效尝试。“青年大学习”利用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等各种红色元素,通过实物展示、专业讲解、直观感受等方式,以互联网为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政教育,精美的画面、生动的讲解、精辟的金句,既还原了一段史实,又依托互联网给予人民群众“身临其境”的教育体验。这种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无疑更符合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形式。
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研究阐发习近平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正当其时。信息化时代的“青年”与“互联网”正不断创造着未来社会的可能性。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培养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思政教育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引导时代新人坚定理想、坚守信仰。互联网技术应用正是驱动思政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方式。思政教育与互联网的有机衔接、双向互动、相互促进,不仅有助于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打赢网络意识形态攻坚战,也有助于培育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习近平关于思政教育互联网应用重要论述,为当前形势下协调好“技术使用”与“强国”“育人”的关系,为新时代思政教育创新和互联网技术使用提供了基本遵循。
刊载于《海派经济学》2023年第1期。
作者:山东大学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 马秋丽 吕常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