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阵地,是着眼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明确指出,“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形成并不断发展的,要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中,教育引导学生把人生抱负落实到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中来,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这两个论断,为思政课教学立足现实、融入社会,充分发挥社会的协同育人功能指明了方向。
第一,转变观念,形成思政课全员协同的育人理念。思政课是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但不是唯一的课程;思政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但也不是唯一的阵地。思政课作为主渠道嵌入并从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整体系统,这个系统的构成应该涵盖家庭、学校和社会三大要素,不能单纯把思想政治教育这一任务压在学校和思政课这一个环节上。“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不从全局出发去谋划整体,单靠局部是无法支撑整个系统的。同时,思政课的引领思想、传递价值、养成观念需要在社会中有所体现和得到呼应。因此,学校和社会应首先在观念上达成一致,必须要协同发力,才能同向同行。思政课的建设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主体紧密合作、多方面协同推进。学校作为教育的主阵地,更多承担理论教育的任务,社会要从实践研修和文化引领方面承担辅助作用,要切实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协同配合的育人理念,使思政课融入课堂教学、家庭教育、社会发展之中,构建起多元主体参与、资源力量充裕、内生动力充盈的新时代思政课育人模式。
第二,整合资源,共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全新格局。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各地区积淀了大量的历史文化资源,其中蕴含着大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要落实校地协同育人机制,制定校地共享资源体系,开放双方资源共享体系,共同确立管理办法,编制资源目录、发布资源信息,以此大力推动双方实现无障碍资源共享,整合形成优质的共享资源,完善教学设施设备的共享利用。同时要加强科学研究,与地方合作共同挖掘整合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一方面,将其转化为教学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丰富思政课教学内容;另一方面,将其融入地方文化内涵建设,形成积极向上的城市文化,为青年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同时搭建平台,让党政干部、各行业先进模范人物走进思政小课堂,生动阐释各地各行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发生的感人故事,使学生在小课堂中感知大课堂的魅力。从而打通学校和地方、课堂和社会协同推进的渠道,形成思政理论教学为主、地方文化和实践教学为辅,专职思政课教师与地方特聘和兼职教师协同教学的课堂教学新格局。使思政课教学中既有深厚的理论,又有生动的现实,真正做到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
第三,创新方法,打造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双向路径。实践教学是校地合作、协同育人的主要路径。一方面,采取常规的“走出去”方式,带领大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踏进社会大课堂,接受一线的、鲜活的教育,引导学生充分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不断加强其社会认知的自我完善、社会规范的自我认同、社会角色的自我塑造,使其积极融入社会,在深化对时代和社会了解认识的过程中,自觉改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另一方面,也要注重“引进来”,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文化建设中的精神资源和社会活动资源引入校园,引导学生积极探索和参与地方社会文化的发展和建设,感受充满正气、饱含爱心、体现人文关怀的社会大环境。真正实现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实现以学生为本,在离学生最近的地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紧密结合,形成理论的一般指导和实践的特殊教育的有机融合,实现理论教学的系统性与实践教学、第二课堂、社会实践的多样性有机结合,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可视性、学生的参与度与教育的说服力,实现思政课教学的方法创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广大青年要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学习,既多读有字之书,也多读无字之书,注重学习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因此,思政课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深化校地合作机制,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以小课堂为基础、大课堂为平台,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既要坚持正确的理论引导,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积累丰富人生经验。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树立起大学生与时代同心同向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引导其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best365官网登录入口)